“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41场在黑龙江哈尔滨举办
这些历史背景和精神风貌的变化投射到秦始皇帝陵和汉景帝阳陵陪葬的陶俑身上,就使得它们也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神态特征和表情变化。
表达书写者的主体意识。在观看毕业展览之前,我就没有多大的兴趣。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综合艺术,综合,不只是会拿毛笔,会写字,就是书法。什么是字外功?在文化、文学、人格、阅历等方面有所获得,才是书法家。说的简单点,就是你看的书,你读的诗,你走的路,你生活的环境,你的思想道德修养,你的文化内涵,你对社会的看法,你为人处事的方式……由此议之,我们的同学在笔墨技巧上下过多少功夫?在文学创作上有过多少见解?又对当代书坛有什么评价?艺术思想意识是否成熟?诚然,我们展览的作品内功本身就不扎实,何况外功?从昔日实用到今天的艺术,书法的价值和审美取向发生了根本转变,比如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帖》,都是一气呵成的尺牍书信,且书好,文更胜。我甚至可以不假思索地说,除了技法,书法所有的成就都在于字外功。在当代,培养一个书法家,太难了。
书法的学习和创作是对传统的分析、理解、消化的过程。还是为了留下作品,留下活过的证据?这是我留给自己的问题。亚洲地区增长加速的开始时期是1990年代后期,而欧洲也只是早了几年。
1980年代末,双年展繁荣期在欧洲开始,而亚洲及其他地区则是晚了几年。按人均计算,欧洲的双年展密度最高。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1951年,巴西圣保罗双年展成立,同样以国际展、国家馆和本土艺术的模式展开。最近几十年,亚洲、南美和非洲的双年展增速是最快的。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艺术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也被看作是双年展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迅速发展的催化剂。报告的其中一位作者正是上面提到的氏维塔·阿什温·帕特尔。
这种持续的流行度足以说明了这种展览形式具有持久的吸引力,而欧洲艺术双年展的高密度可能不仅仅与这种展会形式的受欢迎度有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与资金和其他资源有关,需要定期举办这种大型且昂贵的展览。著名国际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史学家奥奎?恩威佐(Okwui Enwezor)曾在2015年任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正如他所言,这种双年展趋向全球性的现象有很多不同动机:向世界展现文化实力、作为政府形象彰显软实力,或者提高在全球化艺术市场的认知度(比如成熟艺术家及其市场),再或者是将本土艺术家和国际艺术家聚合在一个共同平台上。美国是在全世界拥有双年展最多的国家,一共有43个,其中20个在边缘城市举办,16个在二线城市,只有6个在首都或者最核心区域。但是从2000年以后,在自身概念之外,还会提及其他学科的双年展的也开始略有增加。
在综合了多方资源后,报告整理了全球当代艺术领域316个双年展类型(含三年展、五年展等)的艺术活动,并进行了几个维度的数据分析。但如果以目前的趋势来看,未来几年,非洲大陆上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双年展。据相关资料记载,威尼斯双年展是为庆祝意大利国王翁贝托一世与王后玛格丽塔的银婚而创立的。对比每个地区的数据变化,能够发现艺术双年展在亚洲地区发展曲线的陡峭。
从历史因素来看,冷战末期(1991年)被看作是当代艺术史至关重要的时刻。在一战前,共有7个国家馆相继落成,形成威双主题馆和国家馆的架构。
截至2018年4月,双年展在非洲的数量增长情况非洲地区的双年展数量最少,直到2000年左右才能够看到较为明显的高增长率,这或许与经济、政治等因素导致的资金和艺术行业基础设施匮乏有关。博物馆,通常是美国各双年展的最大发起人,然后是私人基金会和艺术家。
(图20:全球范围内,单一机构创立的双年展数量,横向左起分别是政府、旅游部门、博物馆、艺术家/策展人、私人基金会、院校、其他)(图21:欧洲地区,单一机构创立的双年展数量)(图22:亚洲地区,单一机构创立的双年展数量)(图23:北美地区,单一机构创立的双年展数量)(图24:南美地区,单一机构创立的双年展数量)(图25:非洲地区,单一机构创立的双年展数量)(图26:澳洲地区,单一机构创立的双年展数量)四、双年展的学科类别:视觉艺术的概念界限越来越模糊这份报告除了对各地域总数和增速情况做了数据分析,在艺术学科、类别方面也做了数据统计。对此,担任今年第33届圣保罗双年展主策展人的加布里埃尔·佩雷斯-巴雷罗(Gabriel Pérez-Barreiro)也认为,当前双年展的数量已经超额,双年展应当缩小规模,重新思考双年展的意义,并将重心转回到艺术家和艺术体验上来。具体数据如下:188个双年展拥有单一创立机构,其中有5个双年展由私人基金会(或协会)创立。但即使在国土面积仅有64589平方公里、人口数量只有1,960,424(2016年)的拉脱维亚,也在今年6月迎来了属于他们的艺术双年展。在报告选取的中国大陆双年展概况中,有7个发生在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显然,无论是创立还是运作双年展,都是一项大工程。
截至2018年4月,双年展在北美洲的数量增长情况北美洲地区的双年展增殖是从1990年代之后开始的,而且是稳步增长,到目前为止大概有70个双年展类型的艺术展会。46个双年展由艺术家团体或者策展人团体创立。
123年过去了,如今的艺术双年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双年展的形式,真的是一种全球化的现象吗?如果答案是yes,那么已经发展到了何种程度呢?每个地方的双年展都是一样的吗?都在展出那些闻名于世的艺术家吗?举办地的语境对双年展的影响程度大吗?这种全球范围内的展览形式有多少受众?最后获利的是谁?在一个不受监管的艺术市场中,双年展的崛起最重要的是金融方面的权力转移吗?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艺术生产正在发生变化,问题也在不断产生。北美洲地区的视觉艺术双年展最多,其次是亚洲和南美洲。
该报告选取的中国大陆的艺术双年展概况,数据来自biennialfoundation.org但是韩国更多重要双年展都不在核心城市,有5个在二线城市,只有1个是在首都首尔举办。北美洲地区的双年展几乎没有政府机构参与创立,这一点从美国的双年展状态中就能够看出来:美国总共43个双年展没有一个是由政府出资的。
各地域双年展举办城市的分布,横向分别是全球、欧洲、亚洲、北美、南美、非洲、澳洲。6月中旬的瑞士巴塞尔期间,曾在多位重要双年展策展人之间有过一场对谈,主题就是双年展能做什么?(What can a Biennial do?)。2010年以后,欧洲和亚洲都各自新兴了32个艺术双年展。参与对谈的嘉宾中,包括了印度科钦-穆吉里斯双年展(Kochi-Muziris Biennale)创立团队成员之一的氏维塔·阿什温·帕特尔(Shwetal Ashvin Patel)。
非洲和澳洲的视觉艺术双年展份额占据一半。【中华收藏网讯】双年展,顾名思义,通常指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大型艺术展览。
这其中不仅仅涉及到了文化、历史语境,还牵连了特定的社会特征和经济属性,需要将其活动和产出与全球受众进行联系。1990年代中期,亚洲活跃着20个左右的艺术双年展,到如今,这一数字已经接近100个。
亚洲则更多的是政府创立双年展,甚至有双年展是由政府的旅游部门直接发起,然后是私人基金会,艺术家和策展人发起的双年展比例仍然是处在第三位。比如在亚洲,仍然以教授和推广以工艺为导向的艺术生产为主。
所以,1990年代几乎可以被视为全球双年展发展进程中最为关键的10年(南美洲受影响的程度较低)。双年展在亚洲的崛起,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将自己的文化优势传播给世界的必要性。Flores在一份尚未公开的访谈中提到的那样,每个人都有权享受他们的现代性。1907年,威双有了第一个国家馆比利时馆,两年后,新增了德国馆和匈牙利馆。
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例如,在欧洲,只由一方机构创立的双年展,政府和私人基金会两类比例几乎一样,其次是艺术家发起的双年展。截至2018年4月,双年展在亚洲的数量增长情况如上图数据,双年展在亚洲的增长主要是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特别是在千禧年中期尤为明显。
但是2000年以后,在边缘城市举办双年展的数量是有显著增加的。亚洲方面,中国大陆目前主要有13个艺术双年展,韩国和日本各12个。
尽管未来可期,但如果按人均计算,南美洲的双年展数量还是相对较少的。所有这些动机都显示出双年展渴望在本土、大区域乃至全球受众中获得关注并与社会产生关联。